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电话:
您的当前位置: > 快讯 > > 正文

1000万吨!央企间最大规模碳交易落地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3-05-11 19:12:29


撰文|大蔚

编辑|凯旋

5月6日,据中国林业集团消息,中国林业集团及旗下企业国林双碳(杭州)有限公司、中国建材集团及旗下企业中建材绿色能源有限公司签署四方《自愿减排量交易框架协议》,这意味着中林集团携手中国建材集团推动央企间最大规模碳交易落地。


(资料图片)

根据协议,各方从自身行业特点及共同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出发,在不晚于2030年12 月31日前,中林集团及国林双碳公司将向中国建材集团及中建材绿能公司转让合法持有的林业碳汇减排量1000万吨(包括CCER及其他机制)。国林双碳公司和中建材绿能公司将在交易框架协议的执行阶段发挥重要作用。

据了解,中林集团作为全国最大的林业企业集团之一,一直积极推动碳交易的发展。中国建材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建筑材料企业之一,同时也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支持者。此次合作,将进一步提高中林集团在碳市场的影响力,同时也有助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与建材业的互补

中林集团和中国建材集团此次千万吨碳交易的达成,能看出在碳交易过程中明显的行业特点。

林业和建材,一个是二氧化碳吸收大户,一个是碳排放大户,两者的合作,可以说是顺理成章。

林业碳汇作为世界公认的最经济有效的固碳方法,发展林业碳汇交易对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据相关资料,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大约可以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

截至2021年底,全球共有26个碳抵消机制,其中覆盖林业碳汇方向的有19个,占据全球总量的73%,林业碳汇市场现已成为碳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对于工业减排量而言,林业碳汇具有成本低、效益好的特点。而且在精准扶贫、生物多样性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等方面具有显著效益,兼顾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双重功能。

而建筑材料行业作为支撑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等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长期以来,建材行业始终肩负着“大国基石”的重要职责。但同时,建材行业也是资源能源承载型和碳排放“大户”。数据显示,建材行业能源消耗总量约占全国8.5%,建材产业的二氧化碳排放约占全国14%。其中,燃料排放39.2%,过程排放60.8%。

作为能耗和碳排放大户,建材行业要实现脱碳,从源头来说,关键在于用能结构转换。

根据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发布的《《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解读》,建材行业多采用窑炉生产工艺,目前仍以化石燃料为主,据统计燃料燃烧过程排放约占全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30%以上。而减少煤的使用,充分挖掘清洁能源的“煅烧价值”,将助推建材行业碳减排实现。

在转换用能结构方面,《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要重点推动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大替代燃料利用比例,提高水泥等行业燃煤替代率;二是加快清洁绿色能源应用,有序提高天然气和电的使用比例,引导建材企业积极消纳可再生能源。三是引导企业加强能源精细化管理,提高建材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水平。

一方面通过多种手段节能减排,另一方面在无法完全消除排放的情况下,通过碳交易的方式购买碳信用,也可以逐步实现行业的净零排放。

碳交易热度提升

在“双碳”目标下,碳交易正在成为热点话题。碳交易是指交易主体按照有关规则开展的温室气体排放权或碳排放空间的交易活动,其本身是一种低成本的减排途径。

全国碳市场包括一个强制市场、一个自愿市场。强制市场指的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的配额产品为CEA(Chinese Emission Allowance),是政府分配给重点排放单位(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八大重点行业被纳入到碳排放权交易的范围)的碳排放额度,这些单位拥有政府分配的碳配额且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配额清缴(碳排放履约)。

通常情况下,重点排放企业的配额往往与实际碳排放量是不匹配的,这就产生了交易的需求。

自愿市场指的是CCER(China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交易市场,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关键补充。经过核签的CCER和盈余配额一样进入碳交易市场,高排放企业在初始免费配额不够的情况下,可以从非履约企业或政府处购买配额,然后再利用购买或是自主开发的CCER项目进行部分抵扣,以达到最终实际碳排放量的抵扣,以达到“零碳”目标,避免高额罚款。也是目前一般企业所能够参与的碳市场。

2012年,我国启动CCER,但在2017年,发改委又暂停CCER 项目备案至今。

随着CCER市场的重启,以及香港交易所去年10月推出全新的一站式国际自愿碳市场Core Climate,关于自愿碳市场的话题,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实现净零目标的行列,企业对碳抵消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强制性碳市场已经不能满足成千上万的公司的需求,自愿减排碳市场正在迎来一波企业需求。

业内分析,到十四五末,这个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交易额有望超千亿元;从未来发展前景来看,我国的碳资产交易市场规模将达到2-3万亿元。

各类自愿减排市场还可以进一步实现减碳项目环境效益的资本化,增加减碳项目市场收益,帮助低碳零碳技术拓展市场。清洁能源发电、绿色建筑等项目均可开发成为自愿碳减排项目,产生经认证的碳减排量,以国家核证自愿减排标准(CCER)开发的自愿碳减排项目,按照目前全国碳市场价格60元/吨的情况下估算,能够提升项目收入5%-10%左右,具有可观的项目增强收益。一些企业通过碳交易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例如,京能集团去年通过出售碳排放权获得了超过4亿元收入,大唐发电、华能电力也分别因碳排放权交易获得数亿元的收入。

此外,中国海油与壳牌以及埃克森美孚在广东启动了一项千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及封存(CCUS)项目;中信集团对旗下五大业务板块36家子公司进行了碳排放核查,编制了“双碳”损益表,坚定推动绿色低碳业务成为公司的新增长点;不少工业生产企业将是否重视可持续发展作为选择上游供应商时的重要参考标准……碳市场带来的低碳理念正迅速向产业链上下游传导,不少企业积极布局绿色转型赛道。

在企业的热情参与下,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配额履约率达到了99.5%,截至目前配额累计成交107亿元,累计成交量2.33亿吨。目前,全国碳市场已进入第二个履约周期,生态环境部印发了配额分配方案,CCER的管理办法也在加快制定。作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全国碳市场正在为中国低碳转型注入新的动力。

中林集团和中国建材集团作为央企,此次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央企间的碳交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为更多企业提供了实现“双碳”目标更多的方式和可能性,也将带动更多企业加入碳交易行列,为国家“双碳”战略的实现提供有力的支持。

——END——

原文标题:1000万吨!央企间最大规模碳交易落地

责任编辑:

标签:

相关推荐:

精彩放送:

新闻聚焦
Top